標籤歸檔:電影

走出迷惘

今天是2018年的第一天,回想過去的一年,忙碌、希望、難受、頓悟、反思,經歷了很多,覺得有必要寫下來(其實還是跟風和矯情),作為成長的見證,然後為新年做一個新計劃。

時間回到2016年8月,辭職後找工作,然後去了THS。 事後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。9月入職,感覺工作很不開心。10月國慶期間做了一個手術,感到很煩。11月從THS辭職,然後又是找工作。這次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,西溪那邊基本都是創業公司,不想去。當時收養了一小貓,留戀在西溪的環境,不想去濱江。後來覺得可能真的無法在西溪找到工作,沒辦法來濱江了。12月來到Glority,感覺還行吧。不過可能還是自己適應能力比較差,加上沒有自信,前期做的並不好。我得感謝我的領導CCC,關鍵時刻給了我很多啟發,也讓我找回了自信。後面的工作算是走上正軌了吧。

對於我,2017年的關鍵詞應該是忙碌。工作上很忙,零經驗做windows界面開發,有很多東西要學。同時空閑時間也讀了一些書,看了幾部可愛的動漫和一些老電影。

讀書

經濟學原理(by 格里高利・曼昆)
還在THS的時候,同事YY給我推薦了這本書。16年讀了《微觀經濟學》分冊,17年讀了《宏觀經濟學》分冊的一部分,讀完感嘆原來教材還可以這樣寫。理論介紹得很充分,很詳細,然後每章都有對應理論的實例分析和練習題。書中介紹的很多理論,如比較優勢,供求定理,歧視經濟學等,都對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做了非常好的解釋。我覺得這本書應該成為大學必修課的內容,它值得每個人學習。
今年如果有空,還想再複習並整理一遍《微觀經濟學》,然後讀《國富論》。

正義的成本(by 熊秉元)
這本書是初戀推薦給我的。不過我一直沒有去看,直到17年才在看完經濟學後想起來。這是一本法律經濟學的入門讀物,書中的大部分內容現在已經不大記得了,大概是對生活中的現象從法律和經濟兩方面做出解釋和指導。這本書沒有《經濟學原理》中那麼多的理論,更多的是針對生活的案例提出一些比較好的思考方式。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的2種思維方式:假設性思維和財富最大化。

醜陋的中國人(by 柏楊)
這本書是一本雜文集,其中收錄了柏楊先生在各地的演講稿和發表在雜誌上的一些文章。書中指出了中國人的各種醜陋之處:臟、亂、吵,窩裡斗、不團結,死不認錯,諱疾忌醫,明哲保身,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鑒賞能力,奴性,崇古,不求上進,權勢崇拜,只我例外,不講是非,只講「正路」,責備賢者等等。柏楊先生把中國人醜陋的原因歸結為「醬缸文化」,大概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的集合。這本書更多的意義在於自省,對照書中的各種陋習,時刻反省自己。

野火集(by 龍應台)
這本書是龍應台在80年代所發表的抨擊時弊的文章的合集。當時台灣還處在集權統治之中,這本書里的文章就是針對當時的種種黑暗、醜陋的社會現象和制度進行抨擊。儘管這本書寫在80年代的台灣,但其中所涉及的黑暗和醜陋在當代大陸仍然存在,其中的評論放到現在仍然發人深省。在台灣民主化後,人民開始被另一種敵手所困擾:一種以庸俗淺薄為時尚、以「絕對娛樂」為目的、以行銷消費為最高指導原則的生活哲學。但我感覺這好像不單單是台灣遇到的問題,而是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面臨的問題,包括大陸。摘錄其中的一句:我也確信那個不公的體製得以存在,是因為個人允許它存在;比體制更根本的問題,在於個人。

一個女孩(by 陳丹燕)
這是陳丹燕的一本自傳體小說,寫的是她小時候(文化大革命時期)的一些經歷。主要寫了那個年代發生的種種匪夷所思和令人恐怖的事,以及她自己的感受。總的來說,讀起來是那種平靜中帶着悲傷的感覺,也有一點矯情。摘錄其中一段如下:老人臉上誠實地面對孩子的神情,像一根針一樣刺痛了我,那裡我明白了,人的心都是那樣柔軟,柔軟的心是那樣珍貴。當它呈現在你面前時,就像跌破了皮膚的傷口,乾淨、新鮮,不能用手指碰,一下也不能碰,不然那心會很疼,但人有一顆柔軟乾淨的心是多麼好。

奇怪的是它被歸類於兒童文學,我並不認為兒童能在沒有相關背景的情況下讀懂。

除此之外,還讀了弗洛姆的《愛的藝術》,主要講了怎樣自愛和愛人;野夫的《江上的母親》,主要是野夫的回憶文章和散文,文筆很好;還有前同事yjy推薦的《刻意練習》,主要講了學習的方法,在某一領域成為專家或者傑出人物需要「刻意」地練習。

技術方面,讀了《人月神話》,《Effective C++》,《clean code》,《Professional C# 5.0 and .NET 4.5.1》(Part 1)和《WPF編程寶典》(看了一部分)。其中,《Professional C# 5.0 and … Read the rest